經典故事
走進西吉,戰國秦長城、漢代古墓群、石城之戰和好水川之戰遺址遠近聞名;月亮山綿延起伏,火石寨雄渾壯觀、神奇峻秀,黨家岔震湖碧波蕩漾;三軍會師將臺堡、毛澤東夜宿單家集,見證著西吉的光輝歷史。
近年來,西吉縣大力弘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和“團結包容、奮進創新”的西吉精神,整合旅游資源,創新體制機制,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業,打響“紅色勝地、多彩西吉”的旅游宣傳營銷品牌,千方百計地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了發展全域旅游的良好格局。丹霞生態游、紅色文化游、地震遺址游、鄉村休閑娛樂游、民俗歷史文化游,交相輝映,前景燦爛。西吉縣委、縣政府正在帶領全縣人民,努力把西吉建設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勝地和長征精神教育基地。
西吉是一塊紅色文化厚重的土壤,在新長征精神的鼓舞下,全縣各族人民上下同德,萬眾一心,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全力奮戰脫貧攻堅和推進全域旅游事業的發展而不懈努力。 西吉自有千鐘粟,那就是萬頃馬鈴薯和西芹;西吉自有黃金屋,那就是避暑納涼的月亮山與火石寨;西吉自有顏如玉,那就是蒼天一滴淚的震湖;西吉車馬多如簇,那就是如今暢通的高速公路與四通八達的村村通道路。在此,誠邀各界朋友光臨西吉,觀光興業,讓我們共同打造西吉的錦繡前程。
西吉縣城全貌
西吉的美,在于迤南六盤勢尤雄、卓然踞地朝群峰的壯美,山花爛漫春方好、喜沐朝陽露珠圓的雋美。
如今的西吉,將臺堡、火石寨、震湖……已是響徹中外的旅游目的地,深厚的紅色文化和五彩的自然景觀,讓你在短期與六盤山下古城有一個美麗的邂逅。這里是“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首個“文學之鄉”“華夏古錢幣第一縣”。六盤山下、瓜果飄香,處處皆詩意,遍地是物華,西吉這顆紅色明珠,璀璨絢麗。
紅色初心
月亮山,映照生態變革;葫蘆河,潤澤精神底色;將臺堡,鐫刻初心使命。
走訪單家集,似乎又重新感受到炮火紛飛的戰場。
耳邊似乎還能聽到隆隆的炮聲,煤油燈下毛澤東主席在與西吉當地百姓暢談。作為紅軍長征3次途經和駐扎的地方之一,毛澤東夜宿單家集,成為千古佳話。
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廣場
而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征三大主力軍在西吉縣將臺堡勝利會師,標志著震驚中外、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將臺堡三軍會師凝聚了智慧的力量,助推中國紅色革命走向勝利。
在這里,感受紅軍當年歷經千辛萬苦、爬山涉水的不易,更能觸摸到不忘初心的紅色使命。在這里,熊熊的火焰越燒越旺,紅色革命勝利會師奠定了革命勝利的基礎。在這里,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會師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國家確定的百個紅色經典景區。重溫歷史,再出發!
綠色青山
輝煌而滄桑的歷史為這塊土地積蓄了巨大能量,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資源賦予了西吉鐘靈毓秀,厚重的人文歷史贈予了西吉物華天寶。從曾經的“苦瘠甲天下”,到如今青山滴翠、山川競秀,文化底蘊根植泥土,浸潤西吉的呼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西吉縣因地施策,積極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西吉縣實際的山綠民富雙贏的發展之路。滿目蒼翠綠大地,旭日朝霞喚百川。
彩色旅游
在深秋,去趟西吉。
山田里五彩的糧食、火石寨奇詭壯麗、西吉震湖……都讓游客流連忘返。
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
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八大丹霞地貌之一,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走進火石寨,一座座丹峰赤壁迎面而來,造型獨特,美不勝收,丹霞地貌和原始森林在這里完美結合,造就了最奇異最多彩的自然景觀。登臨火石寨,腳下丹山白云,朝霞攜紅日同升,暮靄引新月西來,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間幾處火石寨!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這種在《滕王閣序》中才有的美景,在西吉的震湖也毫不遜色。
黨家岔震湖
西吉震湖,長天一色,候鳥群飛,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國家級地震堰塞湖遺址。是科研及研究地震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地之一,是黃土高原上的獨特山水景觀,震湖湖水清澈碧透,片片蘆葦隨風蕩漾,四周群山環抱,幽谷深邃,構成了一幅山重水復、山環水抱、山水交融的天然圖畫。
西吉,被譽為“華夏古錢幣收藏第一縣”,目前在這里有國內唯一的縣級錢幣博物館。博物館以收藏歷代貨幣為主,館內現藏歷代錢幣近10萬枚,共有3000多個品種,從古至今,是歷代錢幣文化的延續,是收藏愛好者紛至沓來最美的邂逅。
大飽眼福之后,最幸福莫過于大快朵頤。
旅游扶貧重點村龍王壩
近年來,西吉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這里有“中國最美鄉村游模范村”和“金牌農家樂”龍王壩,這里有王民堡田園旅游小鎮鄉村文化旅游示范點。西吉縣著力打造“特色文化”鄉村旅游品牌,特色鄉村、特色餐飲、特色歷史和特色文化,構建以“特色”為主的西吉鄉村旅游新格局,極大地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向西便來到了六盤山腳下的龍王壩村。從山頂向下看,梯田、窯洞賓館等大好風光一覽無余;古樸的農家大院、大紅燈籠、石磨、碾子,原生態的物件隨處可見。
特產豐富
西吉的韻味,在旱塬上的風里,在沉甸甸的特產里,在老百姓的笑容里。
西海固無疑是貧瘠的,但這片土地卻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西吉人。說起特產,首屈一指的是西吉馬鈴薯。因特殊的氣候和土壤環境,馬鈴薯個大、皮薄、肉嫩,品質優良。冬日里,走進老鄉的家里,吃口熱乎乎的烤馬鈴薯,暖徹心扉。
西吉被定為寧夏十大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004年2月,西吉縣又被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馬鈴薯也成為農民致富的“金蛋蛋”。
西吉手工粉條,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它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紅軍粉”。當年紅軍中有擅長制作粉條的南方人,他們手把手教村民將馬鈴薯攪碎,用石頭磨磨面、沉淀、過勺、水煮、晾曬……經過近12道工序后,透亮筋道的粉條就被制作了出來。西吉純手工粉條筋道、光滑、美味,深受消費者青睞。
說起西吉特產,冷涼蔬菜少不了。紅的西紅柿、胡蘿卜,綠的菜心、芥藍、西芹均遠銷區內外。西吉西芹皮薄、纖少、肉嫩、味鮮、色亮、口感好,市場占有率極高。
西吉彩鯽,世間稀罕的魚類。西吉彩鯽體型側扁而細長,頭小、眼大、肚圓、吻鈍、無口須、尾單,一般特征與普通的鯽魚相同,可是它們個體較小,大的也只有半斤重,小的才一兩左右。它們也可供食用,味道和一般鯽魚差不多。然而,它們全身純白、純紅、純黑、金黃或黑紫,有的一身五色俱備,真是體色鮮麗、五彩繽紛,宛如美麗的金魚,十分惹人喜愛。
1920年,寧夏海原發生8.5級強烈地震時,地處震區的西吉縣境內,地動山搖,山頭橫移,山峰崩塌,堵截山澗、深谷、洼地和溝壑,形成了許多地震湖,當地群眾叫水堰。此后,在少數地震湖中,就出現了這些世上罕見的彩色鯽魚。(本組文字除署名外均由固原市西吉文化旅游廣電局提供 照片均為師慶合攝)
西吉旅游主軸線:
須彌山-火石寨景區-龍王壩景區-西吉縣城-硝河-將臺堡-興隆鎮-單家集-隆德
線路 生態觀光環線
西吉縣城-火石寨景區-大石城-月亮山-西吉縣城
線路 追憶長征精神環線
西吉縣城-硝河-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將臺堡毛家溝村紅軍寨生態旅游區-單家集革命遺址-公易-平峰-西吉春光酒店
線路 田園風光鄉村游環線
西吉縣城-龍王壩景區-興平聶家河生態旅游休閑山莊-平峰華源農夫山莊-震湖-馬建-田坪杏福人家-紅耀-新營-西吉香德亨酒店
讓“綠色”成為“富民”最動人的底色
近日,西吉縣作為寧夏最后一個貧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也標志著我區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以解決,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
在西吉“戰貧困、奔小康”的進程中,一定少不了“旅游+”的作用:這里,不僅擁有毛澤東夜宿地單家集和紅軍長征勝利會師地將臺堡紅色旅游景點,還有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的火石寨丹霞地貌4A級自然景區,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國家級地震堰塞湖遺址,更有被稱為長壽村寨的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龍王壩景區……豐富的旅游資源,紅紅火火的生態游、鄉村游、紅色游,賦予當地十分明顯的特色產業發展優勢,既增加了當地群眾收入、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面貌,也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旅游+”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業,需要在長遠發展上下足功夫。尤其是生態資源稟賦本就突出的地方,更要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守住生態資源這個優勢和命脈。對西吉而言,如何規避效益至上的思維方式,把“綠色”和“富民”完美結合,做到合理利用開發,科學引導規劃,是一道不得不做的必答題。只有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并舉雙促,真正形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同時,堅定不移地做好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才能守護好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底色,為“富民”“惠民”注入不竭動力。(嚴霜劍)